岩中花樹

12/26/2020 (Sat) - 2/6/2021 (Sat)

徐瑞謙、李若玫、廖以歆、林銓居、宋璽德、吳孟璋、顏貽成

顏貽成(1955-)廣泛地從中國水墨書法、庭園造景及絲織工藝等美學汲取養分,在西方的繪畫形式中,展現屬於東方特有的美感與韻味。藉由草與花的形象作爲關照自然的途徑,通過簡化、半抽象的筆調,將自然景物轉化成豐富的視覺語言。其作品顏色細膩而豐富,打破了具象與抽象之間的藩籬,並擺脫現代主義形式上創新的追逐,重新回到人文與自然的對話;以農民及文人兩種身份,在當代藝術領域中獨樹一幟的林銓居(1963-),深厚的國學功底加上當代藝術的陶冶,西方技法中帶有東方精神,樸質流暢的筆觸與壯闊山海的佈局,藝術家試圖從中體現對生命流動性的深切關懷,展現了其內在溫潤的文人氣息;擅長以理性創作邏輯表達金屬作品的宋璽德(1964-),以抽象方式將東方山水講究的氣韻與鋼鐵材質的絕對性做結合,作品運用火切、焊接、高溫發色等技術,形塑出山水、島嶼地形的豐富意象。藝術家靈活展現鋼鐵的可塑性,賦予鋼鐵充沛的人文能量與東方精神;石雕藝術家吳孟璋(1971-),將自身融入於自然並著重身體與石材的對話,精準表現石材造型及材質的韻律節奏,作品存在著自然的意象,揉合著理性幾何的造形,以陋石及敗石為底,順應石材的原初特性,透過穿透、磨削、裂解、結合等技法,將自己的雕鑿和天然的不完美共構,並通過造型與精神空間的相合,再現自然與內在的和諧靜謐。

以寫生、平面素描及立體雕塑為主要創作的李若玫(1985-),從日常經驗及事物細節的凝視與反覆中,尋找觸動感知的記憶風景。近期著迷於山川草木的純粹美感及生命力,試圖從置身其中的近距離觀察中,思考當代生活與此感知之間的斷裂與微妙關係。通過帶有詩性的雕塑及寫生,以靜物召喚風景並捕捉其差異,不斷複寫時間的逝去狀態;廖以歆(1987-)藉由抽象表現手法詮釋自身經驗,以直觀的方式與畫布對話,透過不同介質的顏料,強調每一道色彩筆觸在創作時所涉及過程,描述空間與時間的維度、矛盾的情緒拉扯,並形塑感知記憶的符號。藝術家關注社會問題、精神慾望及時空感知等面向,通過大自然的形象、哲學、詩歌、潛意識夢境來探討生命感知的更迭;近年備受矚目的年輕雕塑家徐瑞謙(1994-),試圖喚起物質的精神性,專注於傳達身體介入物質與空間時所產生的感官連動,將其捕捉到的細微感受一一拆解,再藉由材質、造型與色澤的轉譯,重新組構在雕塑上。其作品存在著金屬材料原始的面貌,透過鍛打讓金屬的延展性吸納身體的勞動,引導出物質與環境對話的可能性,並探討生活中及動作間的感性片段。